龍是中華民族的主要文化圖騰,在中國人心目中,龍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。龍文化在無錫,有許多悠久的歷史遺存和傳神故事。
三千多年前,泰伯到荊蠻即無錫梅里后,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入鄉(xiāng)隨俗文身斷發(fā)。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載:“泰伯、仲雍二人乃奔荊蠻,文身斷發(fā),示不可用,以避季歷。”當時的荊蠻先民,屬百越族,文身斷發(fā)是先民的習俗。江南地區(qū)是水鄉(xiāng)澤國,以水為生的先民為了適應生存環(huán)境,則不留長發(fā)并文身避邪。而文身,是先民的一種圖騰崇拜。著名文學家、教育家聞一多先生在《伏羲考》《神話與詩》中載:“斷發(fā)文身以像龍,是因為龍是他們的圖騰。換言之,因為相信自己為龍種,賦有龍性,他們才斷發(fā)文身以像龍形。”
泰伯奔荊蠻,建立吳國,將文身斷發(fā)的龍圖騰繼承了下來,以喻吳國百姓為龍的傳人。
龍山·白龍?zhí)兜膫髡f
無錫的惠山有九峰,猶如九龍。《太平寰宇記》引《郡國志》稱冠龍山;陸羽《惠山寺記》又稱斗龍山、古華山。
元《無錫縣志》載:“龍山乃惠山之北尾。”“至今山尾呼曰龍尾,山上有龍?zhí)?。周氏《風土記》云:龍山去縣十八里,上有三峰,有白龍?zhí)?。東晉時,有家其上者,妻妊三年,忽產一龍,色如銀,七日升天去。龍母死,葬于山頂。龍父并所居成潭,號曰白龍?zhí)丁W院笥鳊堃粴w,歲則大熟,山由是名。”這是載于縣志的傳說,因山有九峰,宛如九龍,便生發(fā)出許多關于龍的故事和景觀。位于惠山之東峰的錫山,有龍光塔、龍光寺、龍光洞、九龍壁等。清代乾隆帝在《游錫山》中贊道:“煙水平呑太湖秀,林巒近接九龍靈。春前老柏不爭色,風里幽蘭解送馨。”
登惠山,有一條登山之路,從阿炳墓經秀峰亭,拾級而上,半山有一山坡,名為九龍坡。登至海拔328.98米的三茅峰,可見山脊路側刻在石壁上的蘇軾詩句:“石路縈回九龍脊,水光翻動五湖天。”
在龍脊上遠眺,真是常年看山不識山,龍光年年展新顏!
軍嶂山·龍竹避邪
軍嶂山,是我家鄉(xiāng)的一座名山。“三月三,去登軍嶂山。”是鄉(xiāng)間的傳統(tǒng)習俗。農歷三月初三,是軍嶂山廟會,四面八方的民眾都會結伴去趕廟會、看熱鬧。
軍嶂山上最吸引我的是龍竹,每次去我都要折一小枝帶回家。這中間有不少神話傳說。
軍嶂山上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龍寺(又名成性寺),清《錫金識小錄》載:“軍嶂山成性寺佛殿中懸大圓滿覺額,相傳明燕王渡江犯京師,城陷,建文帝出走,逃至無錫軍嶂山麓龍寺,寺僧請書大圓滿覺四字匾,寫至覺字頭,忽聞燕王追兵至,立即擲筆而遁。見字尚未寫就,為后人所補。”據(jù)傳,建文帝當時是躲在龍寺下深澗的竹叢中而幸免于難。所以這竹子被稱為“龍竹”,有避邪之功效。據(jù)說建文帝病逝后即葬在此山坡上,當?shù)厝朔Q為皇墳。
我小時候,和同村小朋友去登軍嶂山,以進龍寺、躲龍竹、看龍窟、玩龍湫為樂趣。
在山脈相連的雪浪山上,也有神秘的龍跡:八德龍?zhí)?、八德龍井。在附近,還有一座龍王山(又名路耿山),山上奇石嶙峋,似長龍臥崗、飛龍伏地。山上曾有龍王廟,廟內有龍王坐像。
如今,龍寺生態(tài)園、雪浪山景觀,都已成為旅游勝境。
民俗·賽龍舟,舞龍燈
人們都熟記大文豪郭沫若“太湖佳絕處,畢竟在黿頭”的詩句,卻很少知道“景物勝天堂”的龍頭渚。
龍頭渚,位于無錫馬山西南,由大柱山山脈延伸入太湖,宛如一條巨龍,長臥在萬頃碧波之中。從龍舌、龍頭、龍須、龍背到龍尾,全長2.5公里。
在龍頭前端,怪石矗立;龍頭四周,水復山環(huán);極目遠眺,千嶂翠綠,萬頃碧波。近處,椒山似白銀盤中的青螺;遠處,洞庭東西山隱約可見。據(jù)《馬山志》載,明朝隱士錢西青曾筑茅舍隱居于此,故這里又名西青咀。民間流傳著不少錢西青的動人故事,他的好友文征明詩云:
馬跡高峰對洞庭,一螺縹緲是西青。
草堂寂寞煙波外,應有人占處士星。
龍頭渚的獨特風光,吸引名人賢達及政府的重視。1983年,陸定一寫了“龍頭渚”匾額。1987年,龍頭渚辟為植物園,以后又建造了龍門、龍吟橋、望龍亭、龍亭、龍嬉灘、龍頸亭等,塑造了“秦始皇縱馬揚鞭”石像。時任全國政協(xié)副主席、中國佛教協(xié)會會長趙樸初欣然大書“龍頭渚”三字,刻在一峰10噸多重的太湖石上。
端午節(jié)賽龍舟是江南水鄉(xiāng)最熱鬧的習俗。由于龍船狹而長,首尾和船身裝飾成龍形,故名龍舟。
賽龍舟在明清時期最盛。由于參賽者眾多,觀看者云集,比賽時群龍競發(fā),鼓聲、槳聲、喝彩聲響聲震天,成為極其壯觀的節(jié)日盛事。
每逢節(jié)慶,舞龍燈,演龍舞,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。無錫的龍燈龍舞,最著名的是玉祁禮舍,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。玉祁龍舞最初只有黃、青兩條龍,以后不斷增加。1985年元宵節(jié),玉祁雙龍獲得了無錫市、縣聯(lián)合主辦的“豐收杯”龍燈大獎賽第一名。1994年參加省運會“九龍騰飛”后,發(fā)展到10多條龍。他們不斷創(chuàng)新,形成近60種造型套路,其中的“中國龍”漢字造型,以及螺旋翻滾、蹲躺舞龍、臥龍騰飛、高龍門、塔盤等舞型,都以動靜結合、剛柔相濟、神妙出彩而博得觀眾格外喜愛。他們曾以108人組成舞龍隊,舞動205米長的巨龍,穿行于古鎮(zhèn)老街,最后組成直徑20多米的龍塔,引起鄉(xiāng)里百姓的轟動。
1999年,玉祁禮舍舞龍隊應邀參加由加拿大多倫多市舉辦的“第三屆醒獅匯藝節(jié)”,獲得加拿大政府頒發(fā)的最高榮譽獎——金龍獎。此被譽為第一條走出國門的中國龍。
玉祁龍舞被中央、省電視臺拍攝專題節(jié)目,馳名中外。他們曾把一條玉祁禮舍龍燈贈送給新西蘭,成為別具特色的珍貴禮物和傳遞友誼的紐帶。2011年9月,玉祁龍舞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除玉祁龍舞以外,蕩口龍舞自明清以來一直在民間流傳。蕩口龍舞已被列入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。(浦學坤 文)
Copyright(C) 1998-2024 wxrb.com All Rights Reserved無錫日報報業(yè)集團無錫新傳媒網(wǎng)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
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32120170007 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:110330069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:(蘇)字第00306號
蘇新網(wǎng)備2006009 蘇ICP備05004020號